返回
列表
|
數智融合·隧貫山河
國家優(yōu)質工程獎、李春獎、天府杯金獎、李冰獎、四川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川隧人用這些榮譽印證著他們隧道建造的雄厚實力;“活力、創(chuàng)新、品質、數字、綠色、效益……”川隧人用這些關鍵詞講述著他們穿越群山的動人故事。
過去,川隧人建設了西南第一長隧道米倉山隧道、世界第一埋深隧道大峽谷隧道、世界最長的公路螺旋隧道金家莊螺旋隧道、最具代表性的軟巖大變形隧道白馬隧道、全國最長的瓦斯突出隧道攀大高速寶鼎2號隧道等世界級的重難點隧道......克服了一項項地質難題,形成了復雜地質長大隧道快速施工技術優(yōu)勢,實現了在正常情況下Ⅲ級圍巖月均進尺200米,Ⅳ級圍巖月均進尺160米,Ⅴ級圍巖月均進尺80米的傲人成績。
|
其中,隧道建設中的“變形金剛”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川隧人在機械化、智能化方面先行先試、大膽探索,使用了全電腦版三臂鑿巖臺車、多功能智能拱架安裝臺車、智能濕噴機械手、智能拱錨噴一體化臺車、自行式中央水溝蓋板預制安裝臺車、智能化二襯澆筑臺車、遠程集中指揮車等隧道智能建造中的“黑科技”,還積極推行“油轉電”,在行業(yè)內率先使用電動挖機、電動裝載機、電動運渣車、電動混凝土罐車、電動水車等純電動節(jié)能設備,形成了全套隧道綠色智造工裝體系和可復制推廣的電動工程機械運用模式,實現了隧道IV、V級圍巖單循環(huán)施工由16h縮至12h,減人50%,人工成本大幅降低,電動設備較傳統(tǒng)柴油設備能耗降低了60%~80%,單洞每年可減少碳排放1100噸。
|
|
|
|
那么如何使這些“變形金剛”在隧道建造中緊密協(xié)作,發(fā)揮最大的作用呢?這就不得不提隧道管理中的“指揮官”——由四川路橋自主研發(fā)“川隧智慧公路建設平臺”和“智慧隧道 AI建造”,它們就像智慧的大腦對隧道施工管理流程進行了數字化流程再造,幫助隧道管理者準確把控各工序的銜接與施工進度,實現隧道“點穴式”精準施工,促進隧道施工效率提升20%。值得一提的是“川隧數字化無人智能鋼筋加工中心”,形成的自動鋼拱架生產線、小導管自動化生產線、鋼筋網片自動化生產線,實現了鋼材料生產的自動化、無人化、標準化,大大降低了人工費用、提高了生產效率以及鋼材成品加工質量,減少了材料浪費和能源消耗,為安全保質推進隧道生產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不僅如此,各公司大力采用光面爆破技術,其中四川路橋承建的宜金高速卡哈洛隧道、元寶山隧道形成了具有可操作性、可借鑒性的光面爆破作業(yè)指南,既提高了圍巖自穩(wěn)性,保證了施工安全,提升了隧道掘進速度,又有效控制了超欠挖,實現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
|
在隧道污水處理方面,仁沐新高速五指山特長隧道運用多級模塊化階段式循環(huán)凈化隧道內污水處理技術,打造隧道污水處理自動化控制系統(tǒng),實現污水處理自動過濾、智能加藥、智慧監(jiān)測,日均污水處理量可達20000m3。同時,五指山隧道還創(chuàng)新研發(fā)富水隧道初期支護濕噴砼施工方法,有效解決了富水圍巖地質條件下的濕噴砼施工難題。在豎井建造方面,四川路橋的通風豎井建造技術,打破了豎井深度不宜超過300米的限制,月成井速度由不足30米提高到100米;“蜀暢號”豎井TBM順利始發(fā)更為全國首例。
未來,川隧人將始終秉承初心,在追光而行的征途中,持續(xù)集智聚力攻關,以做強地下工程建設專業(yè)板塊為主線,不斷擦亮四川路橋“川隧”品牌,為推動交通智慧、綠色、可持續(xù)發(fā)展貢獻“川隧”力量!